书籍摘抄:《傅山研究文集》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风有方圆否?水因搏击高。偏才遇乱世,喷口成波涛。”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著有《霜红龛全集》。他在哲学、文学、医学、书法和绘画仿冒都有重要成就。这篇傅山研究文集的读书笔记归纳了若干傅山的贡献中值得借鉴之处,作为备忘。
1. 治学、做事的实用主义
傅山是一位在明清时期率先恢复诸子百家地位,批判不济世的儒学、理学的先行者。作为一位思想家,他和王夫之、黄宗羲、朱之瑜、顾炎武、方以智和屈大均并列。纵观古今,伟大的思想家往往在乱世出现。梁启超说:“晚明政治和社会所以溃烂到那种程度,最大罪恶,自然是在那一群下流无耻的八股先生,巴结太监,鱼肉人民,我们一点不能为他们饶恕。却是和他们反对的,也不过一群上流无用的八股先生,添上几句格物致知的口头禅做幌子,和别人闹意见闹个不休”。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目击身受的傅山对这一现实予以揭露和指斥[1]。即使有再华丽的概念,再权威的地位,儒学理学无法切实解决现实问题,那即使它们是“政治正确”,也应该予以坚决批判。
同样的道理,傅山对八股文也深恶痛绝,“仔细想来,便此技到绝顶,要它何用?”。他主张文章要“简”,要“减”,要“不贪”,要破形式框框,要有思想内容实质,要有高的格调[4]。他的很多文章就短小精悍,例如墓志铭《书张维遇志状后》一文仅357字,但却异与世俗之见正面评价了宿娼染疾而死的张维遇,烘托了悲凉气氛,也借对其子的好学留下了对未来的希冀。
2. 不断进化,避免固守
傅山认为“‘学’本义‘觉’,而学之鄙者无觉”,即强调了学习知识要为我所用,追求从知识中参悟规律。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引用荀子“君子之学如蜕”的命题,主张学问与认知要不断更新(“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2]。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人类的思想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扬弃而不断演进的,例如傅山指出“老子‘善下人’、‘不为大’之语,即‘天道下济而光明’,出《易》;‘不矜不伐,莫与之争’,《帝典》之言也……”。这种通过旁征博引来将不同时间的思想成果串联起来加以分析评判,是傅山治学的长处——放在今天,也是做研究和考虑问题的重要技能。在批注一本书时,傅山的研究不仅细察本书,也会旁征群书,更会贯穿古今。作为结果,他先他人之先创新地补充了诸多古书的批注,犀利地批判了前人留下的一些错误。可见,不限于手头的只言片语对已有的认识做出更新,不仅仅需要一种“苟日新”的意识,也需要去实实在在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否则就会如墙头草一般人云亦云,这种所谓“进化”并不是真正的进化。
思想的不断进化在傅山自己身上便有所体现。在明末,傅山对农民起义持反对、批判态度,称赞镇压农民起义的士大夫,而在明亡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傅山对农民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开始称农民起义军为“忠义”[5]、“义勇少年”[6]。此外,由于傅山不喜赵孟頫的为人,故起初也一并对其书法加以批判。随着后来傅山思想的进步,他又进行了自我纠偏,重新给予了赵的书法以客观的评价。
3. 倡导平等,兼爱非攻
傅山认为平等是高尚的。所谓平等,一方面是待人不分高低贵贱,摒弃奴性,不卑不亢,如李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作官只如作秀才”;另一方面则是位高从政者也不能自恃尊贵,不是民众“事”圣人,而是圣人要“为民”。否则,所谓大人就是“草芥”“寇仇”[5]。这是傅山对儒家“君臣如父子”的等级观念的重大批判,是反对封建纲常、倡导民主意识的宝贵思想。傅山进一步提出了“世儒所谓礼者,治世之衣冠而乱世之疮也”,忠臣“非忠其君”、“臣亦择其君,原不仅区区福禄之计”、“仕本凭一志”等振聋发聩的命题。此外,傅山认为“立身扬名,显亲于后世”,还不如父母在世时“冀得亲之一欢一笑”;“礼多则不亲”。因此,傅山拜托了所谓“正统思想”的形式,是一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5]。
4. 使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
傅山创造性地指出“有生于无”中的“无”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变化不定的状态——它既变化不定,又蕴含着变化的主体。此外,“有”“无”的概念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有这两种属性,二者对立统一[7]。这种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也是辨证的。傅山批判了理学家“扶阳抑阴”的主张,认为“君子不能使天不生小人,小人不能使天不生君子。欲独据而有之者,天之毗也,理之毗也”。君子和小人也是同时存在,互为依存的,都不能离开对方单独存在[8]。列宁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傅山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用对立统一的思想来表述运动[7]。再如,公孙龙《坚白论》认为,手摸石得其坚而不得其白,此时白为“自藏”;目视石得其白而不得其坚,此时坚为“自藏”。傅山评道“莫非自露处,那得云自藏?”,将公孙龙企图抹杀事物属性的客观性质的唯心主义思想予以批判。
此外,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傅山也指出“昨日新,前日陈;昨日陈,今日新;此时新,转眼陈;大善知识,无陈无新”。知识与认知也是螺旋式不断新旧交替发展的,“新”与“旧”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我们既要认识到事物“新”的一面,也要积极追随事物的变化、不断加以更新。可见,傅山不仅早在明清时期就产生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他甚至还率先提出了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
同样地,评判傅山,也应该一分为二,从矛盾论的角度出发。比如傅山虽信神佛、存在一定的消极迷信观念,但其中也有积极救世的一面。比如,他认为佛法不能离开世间社会关系,佛法是为人服务的,不是出世而是入世[9],这和所谓“佛教教团则很可能是最大的颓废主义者群体”的论调不谋而合。作家敬文东说
和所有颓废主义者一样,乔达摩·悉达多在称为释迦牟尼之后,依然穿行在人群之中。他甚至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布施。释迦牟尼看到了勇于进取者的荒唐、可笑、可叹和可悲,更加坚定了进一步称为释迦牟尼的决心。很难设想,要是乔达摩·悉达多像后起的沙弥或僧众那样抛却众人、深山静修,是否还会成为释迦牟尼。这样说起来我们都错了,因为我们以为释迦牟尼真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的佛,而不是人。事实上,释迦牟尼始终是一个人,是人中的颓废主义者。……他确实不是一个自私自利者,相反,由于他的善良,所以他才预先创立了这个教团,以迎候那些向往彻底颓废的人。完成了这一工作后,释迦牟尼还给那些向往彻底颓废的人,安慰性地制定了颓废所能达到的各种果位:沙弥、和尚、菩萨……或者罗汉。
“没有观察对象的旁观者是不存在的,同样的道理,没有人群可供穿越的隐居者也是不存在的。”
5. “拙不必藏”、“得意忘形”的美学观
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宁横勿顺。
造语却非一意雕琢,在理明义恰,天机适来,不刻而工。
此是吾家诗,不属袭古格。昧心作好语,于我有何乐?
非法、非非法。(主张“非法”及打破程式,但“非法”也建立在“非非法”的基础上,不能脱离根本规律)
参考文献
- 郝树侯. 傅山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 侯外庐. 傅山《荀子评注》手稿序言.
- 陈扬炯. 关于傅山论述中的三个问题——与侯外庐、郝树侯二位先生商榷.
- 赵俪生. 读《霜红龛集》札记.
- 魏宗禹, 任乐. 试论傅山的政治思想.
- 陈监先. 傅山对农民起义的态度问题.
- 魏宗禹, 尹协理. 傅山的有无观.
- 魏宗禹, 尹协理. 傅山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 王守义. 傅山和李贽.
- 敬文东. 颓废主义者的春天.